本文共 1723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。
在前面的章节中,我们介绍了多种锁机制,主要是为了帮助开发者理解和解决数据库中的死锁问题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死锁问题,我们需要先回顾相关知识点,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演示和分析。
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
首先,我们需要确认数据库的事务隔离级别。默认情况下,MySQL的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(如果你还不熟悉事务隔离级别,可以参考相关文章进行了解)。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查看当前隔离级别:
SHOW VARIABLES LIKE 'transaction_isolation%';
关闭事务自动提交
为了避免自动提交导致的问题,我们需要将事务自动提交设置为关闭:
SET AUTOCOMMIT=0;
创建模拟会员表
为了演示锁机制,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会员表。以下是创建会员表的SQL语句:
CREATE TABLE goods.members (`ID` int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'会员自增ID',`MemberName` varchar(50) CHARACTER SET utf8mb4 COLLATE utf8mb4_0900_ai_ci NOT NULL COMMENT '会员名称',`Tel` varchar(20) CHARACTER SET utf8mb4 COLLATE utf8mb4_0900_ai_ci NOT NULL COMMENT '手机号码',PRIMARY KEY (`ID`));
创建非聚集索引
为了演示索引的作用,我们需要在`MemberName`字段上创建一个非聚集索引:
ALTER TABLE goods.members ADD INDEX IX_MemberName(MemberName); SHOW INDEX FROM goods.members;
插入示例数据
为了演示锁机制,我们需要往会员表中插入四条数据:
INSERT INTO goods.members (MemberName,Tel) VALUES ('A','110'),('B','120'),('C','130'),('D','140');
插入完成后,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查看数据:
SELECT * FROM goods.members;
锁是一种用于确保多个进程或线程对共享资源的独占访问的机制。在数据库领域,锁机制尤为重要,用于防止数据竞争和并发问题。以下是锁的基本概念:
乐观锁与悲观锁是两种常见的资源并发控制机制,也是并发编程中基础的概念。
悲观锁(Pessimistic Lock)
悲观锁的特点是“先拿锁再操作”,即认为获取锁是非常有可能失败的,因此需要在获取锁后进行操作。悲观锁通常采用“一锁二查三更新”的策略。在数据库中,悲观锁通常通过`SELECT FOR UPDATE`操作来实现。这种锁会在当前事务结束时自动释放,因此必须在事务中使用。
乐观锁(Optimistic Lock)
乐观锁则相反,“先操作再拿锁”,即认为拿锁的机会很大。乐观锁的实现通常依赖于逻辑控制,比如在需要锁的数据上增加一个版本号或时间戳。例如,可以在更新数据时检查当前版本是否与记录的版本一致,若一致则更新,否则则说明数据被其他事务修改,需要重试。这种机制在分布式系统中尤为常见。
InnoDB存储引擎提供两种类型的行锁:
共享锁(S锁)
共享锁允许持锁事务读取数据行,但不允许对数据进行修改。其他持有共享锁的事务可以同时读取同一行数据。
排他锁(X锁)
排他锁允许持锁事务对数据进行更新或删除操作。其他事务在尝试获取排他锁或共享锁时,必须等待当前持有排他锁的事务完成后才能继续操作。
在实际应用中,为了减少锁的争用,数据库引擎会使用意向锁机制。以下是常见的意向锁类型:
意向共享锁(IS锁)
意向共享锁用于表锁的情况。当事务请求共享锁时,首先会获取意向共享锁。如果当前表已经有一个持有排他锁的事务,请求共享锁的事务会立即等待,直到排他锁被释放。意向共享锁会被自动转换为共享锁。
转载地址:http://ymdfk.baihongyu.com/